-
青岛科技成果转化注入"第三方力量" 专委会助力实验室到产业化加速
在科技创新与招商引资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青岛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近日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专业委员会,标志着青岛首个由社会力量主导的技术转移服务平台正式落地。这一创新举措旨在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通过市场化机制链接实验室研发与产业需求,为区域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专业化支撑。 一、第三方平台填补转化服务空白 2024年成立的科技成果转化专业委员会,区别于传统政府主导或高校运营模式,首次引入市场化主体作为核心运营方。该机构整合了青岛120余家孵化器会员单位的资源优势,重点针对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领域的技术快速迭代特征,构建"技术评价-中试熟化-商业对接"全链条服务体系。据公开资料显示,青岛近年来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五年前提升12个百分点,但仍有35%的专利技术因缺乏专业服务未能实现产业化。 二、缩短创新周期应对技术革命挑战 随着3D打印等技术使实验室直接具备小批量生产能力,全球科技成果转化周期已从过去的5-8年压缩至2-3年。专业委员会将建立动态技术图谱,定期发布《前沿技术产业化预警报告》,帮助中小企业规避研发方向偏差。2023年青岛某生物医药企业通过类似服务,将纳米载药技术产业化时间缩短11个月,较行业平均转化效率提升40%。 三、构建跨境技术转移服务网络 针对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标准化认证、专利布局等痛点,委员会联合国际知名技术转移组织搭建双语服务平台。目前已储备200余项符合国际标准的可转化技术,重点对接东南亚和欧洲技术需求市场。2022年至2023年数据显示,青岛技术出口合同登记金额年均增长达27%,但中介服务满意度仅62%,专业机构的介入将显著改善这一现状。 四、打造区域协同创新生态样板 作为山东省首个科技企业孵化协会,该组织已形成"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梯度培育体系。新设专业委员会将试点"技术经纪人"认证制度,计划三年内培养300名具备技术评估与商业谈判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青岛某智能家居企业负责人表示,这种市场化服务模式能更精准匹配研发投入与市场需求,避免科研资源浪费。 此次改革是青岛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实践,通过激活社会力量参与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可复制的"青岛方案"。未来三年,该体系预计可促进超500项技术成果落地转化,带动相关产业新增产值逾百亿元。
2025-08-07
-
山东亿元专项资金激发平台建设 青岛济南等地项目撬动产业融合新引擎
山东省实施专项资金注入,重点支持生产性服务公共服务平台项目,深化工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旨在通过招商引资拉动多领域投资,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经济韧性。 一、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其发展对促进工农业融合具有关键意义,包括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研发设计等环节能够有效提升整体效率。山东省聚焦此类平台建设,旨在补齐产业链短板,增强实体经济的竞争力与创新能力。 二、专项资金着重服务于全省示范性项目,涵盖工业园区集群、农业服务板块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多类平台。例如,青岛市相关园区加快布局智慧制造设施,济南市农业服务模块推动数字化转型,这些举措依托平台载体整合资源,加速技术转化和成果应用。 三、资金投入带动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形成协同联动格局,显著增强招商引资效应。各地聚焦产业链条优化,如潍坊市试点引入智能监测工具,烟台的环保设计中心拓展绿色服务,通过孵化创新项目吸引外部资金流入。 四、政策背景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山东省响应高质量发展要求,推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平台建设强调示范引领,如淄博市产业园区强化创新赋能,济宁市的物流枢纽优化供应链效能,为后续区域布局奠定基础。 五、预期成效包括提升服务供给能力、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及深化产业协同机制。长远来看,这类平台将持续释放潜力,如临沂市的农产品加工中心推动产销对接,威海市的研发基地加速成果产业化,助力山东打造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六、工作导向坚持市场化运作和精准服务原则,通过科学评估机制确保资金效益转化。典型路径如东营市的工业平台联动中小企业群体,德州市推广共享模型强化平台辐射作用,最终实现产业生态良性循环。 七、深化融合举措包括构建数字化基础设施网络和培育新型服务模式。下一步优化方向涉及平台扩容升级,如滨州市的试点工程拓展智能应用场景,聊城市探索产学研协作体系,持续巩固产业融合成果。 八、展望未来,山东省计划加强平台集群化布局和区域协同发展。重点工作如泰安市整合文旅服务模块,菏泽市布局跨境电商平台,突出平台带动效应并释放发展新动能。总体来看,这类专项资金成为撬动转型引擎的关键抓手。
2025-08-07
-
青岛入选山东服务贸易创新试点 金家岭灵山湾橡胶谷领衔特色出口基地
山东省近期启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青岛凭借雄厚的产业基础和突出的外向型经济优势,成功入选首批试点城市名单。这一举措将推动青岛在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发展模式、支持政策等领域开展系统性创新,为全省探索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当前青岛正通过招商引资优化服务业开放布局,重点培育金融、影视文化、橡胶科技等特色服务出口集群,加速外贸动能转换。 一、试点方案释放政策红利 山东省出台的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方案明确,将通过制度创新、平台搭建、要素保障等举措,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贸易集聚区。青岛作为沿海开放城市,拥有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多重政策叠加优势,试点落地后将进一步激活金融、航运、文化等领域的开放潜力。 二、三大特色基地形成产业支撑 金家岭金融聚集区已吸引大量金融机构区域总部入驻,跨境金融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依托东方影都等项目,构建起覆盖拍摄制作、后期处理的完整产业链;橡胶谷则整合产学研资源,成为全球橡胶行业技术服务输出高地。这三个园区入选山东省特色服务出口基地,为青岛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了差异化竞争力。 三、服务贸易规模持续扩容 2016年青岛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突破120亿美元,增速达1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信息技术外包、文化创意等新兴领域占比提升至43%,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呈现加速发展态势。连续四年获评服务外包潜力城市称号,反映出青岛在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方面的持续优势。 四、开放型经济再添新引擎 试点实施后,青岛将重点完善服务贸易统计监测体系,建立企业信用评价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开展跨境业务。通过建设数字贸易公共服务平台、扩大技术进出口规模等举措,力争形成金融保险、影视版权、工业设计等领域的国际竞争新优势,为山东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提供实践样本。
2025-08-07
-
青岛市市北区滨海新区南北片区规划升级 打造生态宜居产城融合新高地
青岛市市北区近日发布滨海新区南、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方案,标志着这一总面积约1387公顷的重点区域进入产城融合新阶段。此次规划以生态宜居为核心导向,通过差异化产业布局和城市功能优化,为招商引资提供战略性空间载体,推动老城区向现代化综合功能区转型。 一、规划定位与空间布局 南片区聚焦蓝色高端商务与文化创意产业,依托瑞昌路、杭州路、海泊河与胶州湾的围合优势,构建517公顷的产业升级示范区。北片区则以生命健康和平台型经济为主导,在李村河、四流南路等交通动脉围合的869公顷范围内,形成新型产业集聚带。两片区通过差异化功能互补,共同完善市北区“四区联动”发展格局。 二、历史沿革与区域演变 滨海新区概念始于2008年,涵盖原四方西部老工业区及欢乐滨海城填海区域。经过十余年改造,区域内旧厂房完成拆迁,筒子楼陆续拆除,原四大功能片区实现产业重构。此次规划在2017年八大板块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强化了南北片区与周边区域的协同性。 三、生态宜居特色凸显 规划明确将生态理念贯穿全区域:南片区保留海泊河生态廊道,新增滨海绿道系统;北片区依托李村河湿地构建海绵城市节点。两片区绿地率均超国家标准,并规划15分钟社区生活圈,配套教育、医疗、文化设施,实现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有机融合。 四、产业升级路径 南片区重点引入海洋科技研发、数字创意等业态,配套建设企业总部基地;北片区规划医疗大数据中心、健康管理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通过混合用地模式,鼓励商住复合开发,避免传统产业园区“钟摆式交通”问题。 五、基础设施提升 环湾大道、地铁5号线等交通干线将强化片区对外联系,内部路网密度提升至8公里/平方公里。同步推进综合管廊建设,统筹水电热气等市政设施布局,为产业落地提供硬件支撑。 六、实施保障机制 建立规划动态评估制度,每季度监测土地开发强度与产业导入进度。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对符合主导产业方向的项目给予容积率奖励。严格保护胶州湾海岸线,禁止过度填海开发。 此次规划实施后,市北区滨海新区将成为青岛市主城区北部的重要增长极,其“产业-生态-人居”三位一体发展模式,或为沿海老工业区转型提供示范样本。
2025-08-07
-
青岛领跑服务贸易新赛道:前8月进出口增速超27% 韩美成关键伙伴
山东通过深化招商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推动服务贸易实现跨越式增长。最新数据显示,青岛、济南等城市带动全省服务进出口规模突破1700亿元,传统优势领域与新兴业态协同发力,形成对外贸易新增长极。 一、服务贸易规模与结构双提升 山东服务进出口总额达1767.8亿元,同比增长27.3%,占全省外贸总额比重提升至15.2%。其中旅游服务、国际建筑工程和跨境运输三大领域贡献突出,合计占比达83%。青岛西海岸新区依托港口优势,运输服务贸易额同比增长34%,成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 二、重点市场合作深化 韩国凭借地理区位与文化相近性,连续三年稳居山东服务出口首位,主要涉及信息技术外包和文化创意服务;美国则作为最大服务进口来源国,在金融、专利技术等领域保持高频合作。烟台中韩产业园新增服务类投资项目占比超四成,凸显双边合作深度。 三、产业转型开辟新空间 传统"山东制造"正向"山东服务"延伸: 1. 威海依托对韩跨境电商试点,数字服务出口增长52%; 2. 济南高新区软件信息服务企业承接离岸外包合同额翻番; 3. 临沂工程企业海外基建项目带动设计、监理等配套服务出口增长28%。 四、政策体系持续完善 山东出台16项专项措施优化服务贸易营商环境,包括: - 建立济南-青岛数字贸易双枢纽 - 在淄博等6市试点跨境数据流动便利化 - 设立省级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 五、未来增长潜力巨大 随着RCEP深化实施,山东计划在济宁、潍坊等重点城市建设特色服务出口基地,重点培育医疗健康、绿色低碳等新兴领域。目前全省服务贸易企业达1.2万家,较去年新增2300家,呈现规模化、专业化发展趋势。
2025-08-07
-
青岛电商产业加速升级:特色园区与大数据驱动交易规模突破3.5万亿
山东省通过招商引资与产业创新双轮驱动,正推动电子商务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最新数据显示,全省电商交易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显著优化,重点布局的大数据应用、特色园区等领域将成为新一轮增长引擎。 一、产业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 山东省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已突破2.65万亿元,网络零售额超3000亿元,两项指标同比增幅均接近30%。值得关注的是,区域电商结构持续改善,买入卖出比例从1:0.6优化至1:0.73,反映出本地商品外销能力明显增强。 二、核心领域布局加速落地 2024年,山东省将重点推进三大方向:大数据技术与电商深度融合,提升供应链效率;建设济南、青岛等10个省级电商示范园区;培育20个特色产业小镇,形成"一镇一品"的数字化产销体系。官方提出全年目标为电商交易额3.5万亿元,网络零售额4000亿元。 三、品牌战略打造核心竞争力 "鲁产名品馆"项目正式启动,计划两年内建成国家级电商平台,重点扶持农产品、手工艺品等特色品类。同步实施品牌培育工程,规划培育50个全国知名电商品牌、10个区域公共品牌及10个专业化服务品牌,强化"好品山东"市场影响力。 四、区域协同发展成效显现 青岛跨境电商综试区带动效应显著,烟台、威海等沿海城市形成产业带集群。临沂商贸物流城依托直播电商转型,日均发货量突破300万单。中西部地区则通过"数商兴农"工程,推动金乡大蒜、栖霞苹果等地理标志产品线上销量增长45%以上。 五、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完善 全省已建成县级电商公共服务平台136个,村级服务站点覆盖率达82%。智慧物流网络新增自动化分拣中心12处,省内快递次日达达成率提升至95%。配套政策方面,累计发放电商专项补贴超5亿元,培训从业人员23万人次。
2025-08-07
-
山东青岛等多地获34.7亿交通专项资金 助力城乡路网升级与招商
山东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向青岛、临沂等市及下辖县区下达34.7亿元交通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养护,为来年交通网络优化提前布局。此举将强化区域互联互通能力,为招商引资创造更高效的物流与出行环境,同时提升农村地区交通安全水平。 一、专项资金分配体现精准施策 此次资金分配聚焦三大领域:普通国省道日常养护获7亿元,主要用于路面修复、标志标线更新等基础维护;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占比最高,27.2亿元重点投向急弯陡坡、临水临崖等高风险路段治理,同步完善桥梁、渡口等公共设施;剩余4567万元定向支持中小型民航机场,提升吞吐量200万人次以下机场的普遍服务能力。 二、农村交通短板加速补齐 临沂、菏泽等农业大市成为资金重点倾斜区域。农村公路建设部分将优先解决路面狭窄、会车困难等现实问题,增设防撞护栏、警示桩等安全设施。沂蒙山区部分县区已启动危桥改造工程,计划年内完成20座老旧桥梁加固。资金使用方案明确要求,各县区需建立隐患路段动态排查机制,确保资金与治理需求精准匹配。 三、国省道养护标准升级 针对山东境内多条国省道超负荷运行现状,养护资金将采用预防性养护技术延长道路寿命。济南至潍坊等货运主干道已试点新型沥青材料铺设,抗车辙能力提升50%以上。同步推进智慧化监测系统建设,通过在重点路段布设传感器,实时采集路面沉降、裂缝等数据。 四、中小机场服务能力扩容 威海、日照等地的支线机场将利用专项资金更新导航设备、扩建停机坪。某机场负责人表示,资金注入后有望新增3条短途航线,满足周边200公里范围内公商务出行需求。民航板块投入虽占比最小,但对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具有战略意义。 五、资金监管与效益评估机制 山东省建立“项目库+绩效评价”双管理模式,要求各市县申报项目时附具第三方可行性报告。财政部门将按季度核查工程进度,对滞后项目约谈责任单位。部分地市探索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路管养,通过“以奖代补”形式激发市场活力。 此次资金下达是山东综合交通十四五规划的具体落地,通过强化财政保障力度,预计可带动地方配套投资超80亿元。青岛西海岸新区等经济活跃区域已同步出台配套政策,将交通优势转化为产业招商竞争力。
2025-08-07
-
青岛红岛经济区招商迎新突破 59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夯实发展动能
新年伊始,青岛北部创新高地建设迎来重要时刻。红岛经济区成功举办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共引进涉及高端制造、现代服务、城市配套等多领域项目59个,总投资规模达数百亿量级。此次签约活动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有效整合了国内外优质资源,为红岛打造青岛北部科技创新中心注入了强劲新动能。项目落地将显著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强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形成以“蓝、高、新”为显著特征的发展新格局,对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一、战略区位承载城市发展新使命 作为青岛市“三城联动”发展战略中北岸城区的核心引擎,红岛经济区(高新区)肩负着“做高做新北岸城区”与建设“科技、人文、生态新城”的战略任务。其发展定位聚焦于高精尖产业培育与城市功能完善,力求成为驱动青岛全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北岸新城的快速崛起,对于缓解中心城区承载压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东西岸城区均衡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是青岛实现城市能级跃升的关键布局。 二、主导产业项目凸显创新硬实力 本次集中签约项目中,主导产业类项目构成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力支撑。相关项目主要聚焦六个前沿方向:科技服务业着力构建全链条创新服务体系;软件与信息技术产业加速突破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关键环节;高端智能制造项目引进智能工厂整体解决方案;蓝色生物医药重点布局海洋创新药物研发;海工装备研发瞄准深海勘探与绿色船舶技术;节能技术与新材料项目则在新型功能材料与能源高效利用领域实现突破。尤为瞩目的是,引入的智能产业创新基地项目,计划构建跨青岛、北京及海外创新高地的协同网络,通过整合全球顶尖技术、人才与市场要素,致力于将智能产业锻造为青岛参与全球价值链竞争的新名片,显著提升区域先进制造的智能化水平与品牌影响力。 三、城市综合配套完善服务新能级 为实现“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发展目标,同步签约的综合配套类项目覆盖了商业服务、人才社区、文化教育、生态康养及综合交通五大核心领域。这些项目的实施将实质性增强北岸新城的城市综合承载力和生活品质吸引力:现代商业综合体填补高端消费空白;高规格人才社区精准匹配高端人才安居需求;基础教育资源升级扩容提质区域人口素质;滨水生态休闲带建设提升人居环境魅力;交通枢纽项目的优化则大幅改善对外连接效率。基础设施与生活配套的同步升级,有效解决了产业发展的后顾之忧,为打造具有持久竞争力的产城融合示范区奠定了硬件基础。 四、专业园区构筑产业集群新生态 部分项目以“运营商+合作单位”的创新模式签约入驻专业特色园区。运营商凭借其在空间规划、产业导入、平台服务、资本运作方面的专业优势,定向引进具有互补性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专业技术转移机构与初创企业孵化平台。这种通过专业运营商整合资源、集约发展的模式,极大提升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与产业组织化程度。相关园区运营商聚焦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精密仪器、工业设计等特定领域深度布局,构筑起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市场应用于一体的产业微生态,有力加速了产业高端要素的集聚与创新链的协同升级。 五、项目整体效应赋能长远新发展 此次成功引进的项目集群具备显著的“蓝、高、新”特征——“蓝”体现在深度融入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布局海洋生物医药、海工装备等海洋科技前沿;“高”表现为技术水平领先、投资强度大、产业关联度高,多数项目达到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标准;“新”则反映在聚焦新产业、运用新模式、培育新业态,如三地联动的智能产业创新机制即属突破性探索。项目集群全面呼应了红岛经济区“产城一体、创新驱动、人才先导、金融助推、全球链接”的核心发展方略,其突出引领性体现在对区域产业方向的标杆性定义,强大的创新性源于集成技术突破与机制创新,显著成长性则植根于对青岛未来产业生态的战略性重塑预期。项目的协同落地,预计将有效驱动红岛经济区在产业价值链位置、区域创新能力、城市功能品质三大维度的同步跃升,进一步巩固其在青岛乃至半岛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格局中的枢纽地位。
2025-08-07
-
青岛西海岸新区引资成果显著:41家世界500强落地28个重点项目
今年以来,山东省招商引资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多国跨国企业加速布局青岛、烟台等沿海经济带。最新数据显示,全省吸引外资呈现量质齐升态势,特别是在高端产业领域形成集群效应,为区域经济转型提供了强劲动能。 一、跨国资本加速集聚山东半岛 来自北美、欧洲和亚洲的41家国际企业集团与山东省达成73个合作项目,覆盖高端装备制造、环保科技等22个细分领域。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项目中有38个属于超亿美元级投资,现代服务业项目占比超过三成,反映出外资正深度参与山东省产业升级进程。 二、重点项目落地跑出加速度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某法国能源巨头投资的智能电网项目已完成厂房主体建设;烟台开发区内,韩国半导体材料生产基地进入设备调试阶段。目前全省已有28个标志性项目完成注册并启动建设,实际到位资金较同期增长显著。 三、产业升级注入开放动能 外资项目分布图谱显示,济南、潍坊等地聚焦生物医药与数字经济的项目占比提升,而东营、淄博则集中在化工新材料领域。这种差异化布局有效促进了各地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其中环保类项目投资额同比增幅达65%。 四、营商环境优化释放磁吸效应 山东省通过建立重大项目服务专班机制,将外资企业设立手续压缩至3个工作日内。在青岛自贸片区试行的跨境投资便利化措施,使得某荷兰企业从签约到投产仅用5个月,创造了跨国企业在鲁投资的新速度。 随着重点园区配套设施的完善和产业链协同效应的显现,山东省正成为跨国企业布局东亚市场的重要支点。近期还将有一批涉及氢能装备、工业互联网的外资项目进入实质性洽谈阶段。
2025-08-07
-
青岛高新区领航山东工业转型: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稳居全国第二的密码
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大省,山东近年来在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方面成效显著。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山东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持续位居全国第二位,占全国比重约13%,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和转型活力。 一、产业规模优势持续巩固 山东拥有41个工业大类,重点监测的110种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三。以青岛海尔、烟台万华等龙头企业为引领,形成装备制造、化工、电子信息等万亿级产业集群。潍坊动力装备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枣庄锂电产业实现从材料到整车全链条布局。 二、质量效益水平显著提升 77家鲁企跻身中国制造业500强,45个品牌入选品牌价值500强榜单。威海医疗器械、淄博新材料等22个县市入围全国工业百强县。济南比亚迪新能源车基地等重大项目投产,推动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12年下降24.2%。 三、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四年提升4.7个百分点,钢铁、煤炭行业超额完成去产能任务。临沂工程机械、济宁智能装备等传统产业通过数字化改造焕发新生,日照精品钢基地建成全球首条全流程智能制造生产线。 四、新动能培育成效凸显 节能环保产业收入较2012年增长80%,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跃居全国第三。青岛人工智能产业园集聚企业300余家,烟台航天卫星产业园实现商业卫星量产,潍坊磁悬浮产业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五、创新生态体系日益完善 全省90%规上工业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206万户中小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30%。菏泽生物医药、德州集成电路等特色园区形成"一链一院一生态"发展模式,泰安国家级储能示范基地落地核心技术攻关项目27项。 通过"链长制""亩产效益"等机制创新,山东正加速从工业大省向制造强省跨越。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已突破40%,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2025-08-07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